当前位置: 首页» 业界动态 »业界新闻»

曾庆伟:辣椒的江湖

发表日期:2023-2-14 13:21:04   来源:湖北调味品协会   访问:184次

“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吊一串辣椒碰嘴巴……”上世纪九十年代,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一首歌曲《辣妹子》①迅速传遍华夏,传唱至今而不衰,乃至四海之内人尽皆知。30余年来,经典歌曲《辣妹子》的广泛传唱给辣椒这株神奇的植物做了一个天大的广告。

现代视野下的辣椒,据《现代汉语词典》在“辣椒”词条下的解释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状披针形,花白色。果实大多像毛笔的笔尖,也有灯笼形、心脏形等,青色,成熟后变成红色,一般都有辣味,供食用”;“(辣椒)这种植物的果实”。而今,大抵因辣椒在我们日常饮食生活中太过平常,食辣习俗太过普遍,食辣者为数众多,以致许多人认为辣椒如同花椒一样是中国原产,自古就有。而真实的情形是,花椒原产古代中国不假,辣椒却是地道的泊来品种。辣椒原产美洲,相关研究表明辣椒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的历史已经超过了7000年,到了明代万历至隆庆年间,辣椒才由欧洲人带进中国。

考稽古代文献,辣椒作为一个词语记载物事则比较晚出,至清前、中期才在多地的方志和文人笔记中见到。

现代语境下的“辣椒”词语,是由“辣”和“椒”两个词素构成的。

“辣”字在《康熙字典》中被列为“辢”的俗字:“〔说文〕云:辛甚曰辢,俗作辣。”辣与辢实际上互为异体字,辢是辣的本体字。北宋以前的文本中大多写作辢,北宋之前的文献中没有辣字。东汉末年的《通俗文》云:“辛甚曰辢”。《广雅》云:“辢,辛也”,这些字书上见到的辢字,大概是史上关于辢(辣)字最早的文字记载了。

“辛”字的意思,《说文》云:“辛,秋时万物而孰,金钢,味辛,辛痛即泣出。”按照字书的解释,“辛”的本义为錾凿一类的工具,据考证是一种尖头圆尾的刑刀,用于给犯罪之人黥面,所以辛的引伸义作痛极讲,即辛是会使人流泪的痛觉,也就是《说文》中所说“辛痛即泣出”。在古代饮食中,有刺激性的姜、胡椒、葱、韭等食物味道都可以称为辛,而辣(辢)的意思,则是辛得厉害。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辣椒所含有的刺激性元素远超姜、胡椒、葱、韭等传统的香辛科,所以中国人用“辣”给这种“辛”得厉害的植物命名为“辣椒”,可谓贴切。

“椒”字在古籍中记载较多。《说文》云:“椒,莍也。”《尔雅•释木》:“椒榝丑莍。”《注》:“莍萸子聚生成房貌。”《疏》:“椒者,榝之类,实皆有莍汇自裹。”

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古文中的椒字一般指芸香料花椒属的几种植物。从《说文》的记载分析,现代意义上的“椒”字,在古字中有两个:“椒”和“莍”。“椒”指整株植物;“莍”专指果实,即今天所言之“花椒”者也。

中国古代文献中用单字“椒”者,一般指花椒而非辣椒。现代汉语中的花椒、胡椒、辣椒三种香辛料,只有花椒指的是古代的“椒”,其余二者都是外来的辛味植物借用了“椒”的名字,搭上了“椒”字的顺风车。

辣椒是外来物种,原产美洲,它是怎样从美洲发源地向全世界传播的呢?又是何时经过何种途径进入中国的呢?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辣椒得以从美洲传播到全世界的契机。

在15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末期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其时航海科技突飞猛进,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于是,当时处于航海强势地位的西斑牙、葡萄牙等国,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也发现了如红薯、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南瓜、菜豆等美洲作物,继而这些作物开始向世界传播。

史料记载,1492年,探险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由此开始了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经常的、密切的、牢固的联系,美洲独有的重要农作物接连被欧洲探险者发现,并被陆续引进到欧洲再传遍旧大陆。

哥伦布当时航行的目的地,是希望从欧洲向西航行到达印度以获得该地出产的生姜、胡椒、桂皮、肉豆蒄等香料,斯时印度的这些香料在欧洲价值昂贵,谁如果获得了它们即意味着找到了阿里巴巴藏宝的山洞,打开了财富之门。“一位叫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热那亚人向罗马天主教国王和王后建议,派遣船队从这个国家②的最西端出发去探索印度沿岸的群岛。他请求给他提供船只和航海所需的一切,并许诺说,他们此行将不但是去传播天主教教义,而且肯定能带回多得想象不到的珍珠、香料和金子。”(殉道士彼得《新世界》1530年)③简而言之,哥伦布的探险,实际上是一次以寻找基督徒和香料为目的的征途,当然,他们所谓寻找基督徒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想要得到香料要比传播基督教重要得多。

当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第一次踏上西印度群岛时,他们就注意到了辣椒。“他(哥伦布)在1492年1月15日写于伊斯帕尼奥拉岛的航海日志中提道:‘此还有大量aji,这是他们的胡椒,它比(黑)胡椒还要贵重,所有的人只吃这种东西,它十分有益健康。每年可(从伊斯帕尼奥拉岛)用小型帆船载满50船回去。’西班牙宫廷的意大利人文学家彼得•马蒂尔指出,5粒哥伦布带回的这种新植物品种比20粒(印度)马拉巴尔胡椒还要辣,味道也更浓。”④虽然哥伦布他们明明知道这种新发现的辣椒和已知的胡椒不是一回事(他们是带有胡椒等样品远航的),但他们却固执地将它称为“胡椒”,这也是欧洲语言中普遍将辣椒称为“pepper”的由来。

1493年9月至1496年6月,哥伦布率西班牙船队第二次到达美洲,从此,美洲与西班牙之间的交通、信息交流成为经常性的状态。1494年2月,由于食品短缺和疾病流行,哥伦布船队的13艘船和七八百人先行离开海地返回西班牙。哥伦布托请这批人捐给红衣主教阿•斯费尔扎(A.Sforza)一包在美洲搜集的各种种子。辣椒作为当时美洲比较普遍栽培的作物,又尤其被哥伦布所看重,所以西班牙人带回的种子里有极大可能就包括辣椒的种子,于是辣椒就以这样的形式最初被从美洲引种到了欧洲(一说1493年哥伦布前往欧洲时,船医迪亚哥•阿瓦雷兹•昌卡(Diego Alvarez  Chanca)首次将辣椒带回西班牙,并且在1494年首次记录了辣椒的药用特性)。⑤

1492年哥伦布的探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之后西班牙的船队又多次前往美洲并将辣椒从美洲引种到欧洲。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航海大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前往美洲的大多数船只,都需要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停泊补给,因此葡萄牙几乎与西班牙同时获得了来自美洲的辣椒。但是,辣椒之后在亚洲包括中国的传播却与西班牙少有关系而与葡萄牙人关系更为紧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皇子午线”的划分。

当哥伦布在第一次探险中发现美洲后回到西班牙时(当时他确信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西班牙害怕葡萄牙(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达·伽马于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经莫桑比克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同年秋离开印度,于1499年9月9日回到里斯本。1502至1503年和1524年达·伽马又两次到印度,后一次被任命为印度总督。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于1519年9月20日出发,至1522年9月6日成功归来,历时1082天。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个圆球。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会与本国争夺这个新发现的“印度”,便要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承认西班牙对这块土地享有主权。为缓和西、葡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出面调解,并作出仲裁: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约为5.5千米,葡制1里格等于5557米)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划了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线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线东则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根据这条分界线,大体上美洲及太平洋各岛属西半部,归西班牙;而亚洲、非洲则属东半部 ,归葡萄牙。

葡萄牙对此划分表示不满,要求重新分割。1494年6月7日,西、葡两国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将分界线再向西移了270里格,根据这个条约,巴西也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1529年双方再次签订《萨拉戈萨条约》,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处再划出一条线,作为两国在东半球的分界线,线西和线东分别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由于“教皇子午线”的分割,葡萄牙的船只更多往东方航行。葡萄牙人于1498年到达印度,1511年征服了马六甲,辣椒便由葡萄牙人从欧洲引种到东南亚,当然还有南亚。“葡人海上进展如此的快,他们已引进到果阿(印度西岸港口)的美洲作物在印、缅、滇的传播照理不会太慢。”⑥葡萄牙人给果阿带来了辣椒、番茄、土豆、菠萝等这些原产于美洲的食物,而这些食物极有可能逐步流传到葡萄牙人统治下的马六甲,马六甲当时已有华人居住,在马六甲活动的华人也很可能在16世纪早期已经接触到了辣椒,但没留下文字记载。由于居于马六甲的华人频繁往来于华南的各个港口,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广东和福建的港口早在16世纪上半叶就已经认识了辣椒。

另外,葡萄牙人从十六世纪开始多次展开直接对华贸易,只要是能被交易的物品皆被他们用来交易,藉以攫取高额利润。葡萄牙人曾多次以不同的名目组成团队到达东南沿海的广东和福建发起交易访问,辣椒很可能便是葡萄牙人与中国早期接触中传入东南沿海,事实上后世已经证明多数美洲作物如红薯、南瓜、番茄等最早登陆中国的地点,均是在东南沿海一带。

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除了由葡萄牙人传入的主要渠道之外,还有可能是由西班牙人通过在今马尼拉一带的吕宋岛作为中转站传入中国的。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福建和浙江沿海与吕宋岛之间的贸易已经相当频繁,而当时占据吕宋岛的西班牙人已经在当地种植辣椒,因此,辣椒由吕宋传入福建泉州和浙江宁波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从史上的文献来看,辣椒进入中国的记载,始见刊于公元1591年的《遵生八笺》(明代杭州人高溓撰)中《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番椒》的一行文字:

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文中的“番椒”是辣椒一词普及以前最广泛使用的辣椒通名,清中期以前的文献一般都用番椒以名之。辣椒从清中期始逐渐传入中国各个地区之后,不同地区的人们给辣椒安上了海椒、秦椒、番姜、辣茄、辣角、辣子、辣虎、辣火等不同的名字。

我国最早记载辣椒的方志是康熙十年(1671年)《山阴县志》(浙江)。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的番椒资料和《山阴县志》对辣椒的记载,表明辣椒进入中国的历史,距今已经超过了400年。

综上,辣椒引入中国的途径,应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过程,而是在十五、十六世纪这个历史阶段,不止一地,不止一次,不止一个品种,持续地完成的一个过程。

辣椒传入中国以后,最早出现文字记载的是在浙江。然而,中国人在得到辣椒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者说是辣椒在中国传播的初期,当时的中国人并不重视这种外来作物,它除了作为从未见过的花草吸引了一些文士们的目光,被他们当作观赏花卉在小范围内栽种外,没被看出还有其他什么妙用。

清代陈淏子在1688年出版的《花镜》中说:“番椒,一名海疯藤,俗名辣茄。本高一、二尺,丛生白花,秋深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极细,冬月取以代胡椒。收子待来年再种。”

陈淏子在《花镜》中虽有“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极细,冬月取以代胡椒”的文字,说明当时已经有人食过辣椒,尝到了辣椒的辣味,但从陈淏子将辣椒列入《花镜》本身来看,那时辣椒的普遍用途,人们还是当花卉来观赏的。清代蒲松龄在其著作《农桑经》里,也是将番椒视为花树而列入花谱的。

明清笔记中把辣椒当作花卉看待的文字记载,都是将辣椒称为“番椒”而不称其为辣椒,显然,当时人们已经明确知道“番椒”不是本土作物,而是从远方“番地”而来的东西。

随着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久了,人们慢慢发现辣椒除了有观赏价值外,还有药用和食用价值,而后世辣椒的传播普及历史过程表明,辣椒的食用价值远胜于观赏和药用价值。

在中国传统认知中,五行、五脏、五腑、五窍、五色、五味、五谷、五侯等都有类比联系,比如“五味”(酸甘苦辛咸)对应肝脾心肺肾“五脏”。辣椒进入中国后,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外来的辣味强烈的植物具有“味辛”的性味,能驱寒、祛湿。明末姚可成撰《食物本草》中称辣椒“味辛,温,无毒。”从此以后,在清代及民国的药典中对辣椒的记载就比较多见了。

1765年刊行的《本草纲目拾遗》云:“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有小童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至延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

《食物本草》载:“(辣椒)味辛,温,无毒,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

《药性考》载:“(辣椒)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生痰逐湿。有毒,鑫食眩旋,动火故也。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

《食物宜忌》载:“(辣椒)温中下气,散寒祛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

《药检》载:“(辣椒)能祛风行血,驱寒解郁,导滞,止泄泻,擦癣。”

从以上所引药典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辣椒在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药用,既可以内服、亦可以外敷,具有治疟、治痢、治冻疮、治毒蛇伤、外科炎症、肿痛等治疗功用。但是到了当代,辣椒作为内服的药用功能被摒弃了,只留下了外敷的用法,主要是治疗外科炎症、冻疮、肿瘤等,其药用的理论依据,仍不出《本草纲目拾遗》所说的“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的描述,而辣椒内服治疟、治痢的功用,则被疗效更明显、使用更安全的中西药物所取代,事实上已被弃之不用了。

对于十六、七世纪以后的中国来讲,辣椒被我们广泛种植、食用,这是一项重要的引进。辣椒的传入及进入中国饮食行列,无疑是一场饮食革命,威力无比的辣椒使传统的任何辛香料都无法与之抗衡。

辣椒如何进入中国饮食,《明史》、《清史稿》等正史上没有记载,但我们从现存的清代方志和文人笔记中,仍然可以发现中国各地逐步食用辣椒的历史线索。

我国最早记载辣椒的方志是康熙十年(1671年)浙江《山阴县志》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湖南《邵阳县志》,两地的方志中都提到了辣椒,但是还没有明确说明这两个地区已经食用辣椒。史上第一次记载中国人食用辣椒的方志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编成的贵州《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这一行简短的文字,传达出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贵州思明府当地土家族、苗族是把辣椒代替盐来调味的;二是食用辣椒始于贵州思明府的土家族人和苗族人。

乾隆年间《黔南识略》载:“海椒,俗称辣子,土人用以佐食。”

《思州府志》和《黔南识略》中所说的“海椒”,即是辣椒。辣椒一词普及以前广泛使用“番椒”之外的另一个辣椒通用名便是“海椒”。这两地的方志能够互相印证,贵州是中国食用辣椒的起点。

贵州在清代中后期奠定了食辣基础以后,食辣习俗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嘉庆到同治年间,辣椒在中国的西南山区已经迅速扩散,如今食辣比较厉害的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江西、湖北西南部都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食辣,到了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食辣情形在全国多地已经较为常见了。

清末民国初年时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卷十三•饮食类》载:“食品之有专嗜者,食性不同,由于习尚也。兹举其尤,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即以浙江言之,宁波嗜腥味,皆海鲜。绍兴嗜有恶臭之物,必俟其霉烂发酵而后食之。”⑦

《清稗类钞卷十三•饮食类》记载湘鄂人之饮食云:“湘、鄂之人日二餐,喜辛辣品,虽食前方丈,珍错满前,无芥椒不下箸也。汤作多有之。”⑧

《清稗类钞卷十三•饮食类》记载黔人之饮食云:“贵州物产有竹荪、雄黄之类,蔬菜价值亦廉。居民嗜酸辣,亦喜饮酒,则水产物极不易得,鱼虾之属非上筵席不得见。”⑨

依据徐珂《清稗类钞》的记载和综合各地的方志材料,在清朝亡覆前后的二十世纪初,食用辣椒的习惯,大约已经覆盖了云南、贵州、川渝、湖南、湖北、江西的大部分地区。中国社会尤其经过现当代100年的巨大变迁,辣椒在辛香料江湖的龙头地位得以确立,现在食辣区域的范围已扩展至全国各地,传统的吃辣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北部等地,仍是食辣重镇,而且,这些地区人们的嗜辣程度较过去只增不减。即使过去不喜辣的北方现在也成了新的食辣区,地域包括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以前惧辣的山东以南的东南沿海,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现在辣椒在人们一日三餐的日常饮食中,亦是常客。总体来说,在全国范围内,食辣的地方已是大多数,只有极南极北的较少地区不被辣椒覆盖。毫不夸张地说,辣椒的威力所向披靡,似乎所到之处无不攻城略寨,无坚不摧。

总体来说,中国人食用辣椒可分两为大类:一类是将辣椒作为蔬菜食材;一类是将辣椒作为调味品。中国人食辣以作为调味品为主,作为蔬菜食材为辅。

作为一年四季都能应市的蔬菜,辣椒主要用来给其他食材尤其是动物食材充当配料,专以单一辣椒作食材成菜如虎皮青椒、炕青椒等的菜品较少。

辣椒作为调味品是中国人食辣的主要方式,辣椒调料大致又分两种情形:一种是辣椒酱,另一种是辣椒粉(面)。辣椒酱是以辣椒为原料,经发酵做成不同风味的酱料,全国各地因为气候条件不同和制作工艺有所差别,辣椒酱的风味差异较大。辣椒粉是把新鲜辣椒晒干,经碾磨成粉状,加工工艺比较简单。大体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中国北方的面食区域食辣多见辣椒粉(面),中国南方的米食区域食辣多见各种不同风味的辣椒酱。

与中国食辣现象极为普及的局面相匹配,中国现有极大面积的辣椒栽种和较高的辣椒产量。根据中国农村农业部发布的资料,从1984年至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历年干制辣椒的种植面积由100000多公顷升至300000多公顷,产量由100000多吨升至300000吨,中国的辣椒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进入中国后,辣椒这株神奇的植物何以能在400多年时间里得到极大普及?有许多学者对此曾作过许多探讨研究,这些探讨归结于辣椒是“庶民的饮食”、“廉价的流行”、“移民的口味”(见曹雨著:《中国食辣史》)等不同原因。当然,这些原因也确实构成了辣椒在中国极大普及的理由,但是在我看来,辣椒能在400年间的辛香料的江湖中有难以撼动的地位,形成现在令人震撼的食辣版图,除了见诸于其他学者归结的原因外,最重要的还在于辣椒与生俱来所具的“辣度”(国际通用的辛辣测量指标,即“史高维尔指数”,⑩是对辣度的量化表达)特性。现代研究表明,辣椒含有辣椒素,其是一种含有香草酰胺的生物碱,能够与感觉神经元的香草素受体亚型1结合。由于VR1受体激活后所传递的是灼热感(它在受到热刺激时也会被激活),所以人吃辣椒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烧灼的痛觉。这种灼热的感觉会让大脑产生一种机体受伤的错误概念,并开始释放人体自身的止痛物质——内啡肽,从而产生一种欣快感。因此,有人将辣椒归类于“瘾品”⑾的范畴,食用后人体可以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所以有些食辣者“越吃越爽,越吃越想吃”,所谓“无辣不欢”。这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在贵州、四川、湖南地区是“贵州人不怕辣,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同样也很好理解,川渝地区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吃火锅,那些嗜吃火锅的人,如果隔了太长时间不吃上一餐一麻二辣的火锅,浑身都不自在。这是川渝地区的一些人因长期吃火锅而对辣椒和花椒(也是瘾品)产生了一定依赖性的缘故。

注:


①歌曲《辣妹子》:歌手:宋祖英,填词:余志迪,谱曲:徐沛东。


② 指意大利——转引至〔澳〕杰克﹒特纳著,周子平译:《香料传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0月出版,第19页译者注。


③〔澳〕杰克﹒特纳著,周子平译:《香料传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0月出版,第11页。


④〔澳〕杰克﹒特纳著,周子平译:《香料传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0月出版,第12页。


⑤曹雨著:《中国食辣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3月版,第3页。


⑥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二)》,《世界农业》1979年第5期。


⑦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20年12月出版,第6230页。


⑧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20年12月出版,第6238—6239页。


⑨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20年12月出版,第6245页。


⑩史高维尔指数(Scoville  Scale)这种测量方法是美国药剂师威廉·史高维尔(Wilbus Scoville )于1912年发明的,具体方法是将一定重量的干制辣椒研成粉末,使其溶于酒精(辣椒素可溶于酒精),以固定浓度的糖水不断稀释辣椒的酒精溶液,直到5个经过特定训练的受试者中至少有3个完全尝不出辣味。如果所用的糖水重量与干制辣椒重量相等,那么即为100史高维尔单位(Scoville  Heat Units,以下简称SHU),如果所用的糖的重量十倍于干制辣椒重量,那么即为1000SHU。


从1980年开始,美国香料贸易协会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辣椒的辣度。这种方法能够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得出更精确的辣椒素含量。这种测量方法得出的指数叫美国香料贸易协会辛辣指标(Amencican  Spice Trade  Associaition Pungency  Units ),此指标的1单位约等于16史高维尔单位,因此可以相互换算。


⑾瘾品指食用后可以产生依赖性,介于食品与毒品之间,成瘾度低于毒品的食用物。瘾品包含有生理必需品,如香烟,酒,槟郎,咖啡,可可,可乐,茶叶,辣椒,糖等。瘾品据人体的依赖程度分有等级,瘾品上限是香烟、酒,其次是咖啡因(茶叶、可乐、咖啡)等,再次是辣椒、糖,最下限是盐。


【作者简介】


曾庆伟:作家、美食评论家,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美食文化委员会主任、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特聘教授、湖北楚菜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专家。已出版《荆楚味道》《味蕾上的乡情》《楚天谈吃》《武汉味道》《武昌老味道》等书籍多部。




协会官方微信二维码

协会官方微博二维码